發展歷程:抓鐵有痕,踏石留印
2003年3月,經教育廳批準,彩票游戏官网創辦。2004年6月,經教育部批準設為獨立學院。2009年,按照教育部26號令要求,理工學院與廣東鴻發投資集團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廣東鴻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辦學,投資10億元,建設新校區。2011年9月,4242名新生順利入駐; 2012年9月,學校辦學主體搬遷至寮步校區。2015年,在校生人數突破2萬人;2020年,進入轉設發展關鍵期,學校全面布局、凝聚力量、積極穩妥推進學校轉設進程。
黨的建設:黨建引領,鑄魂育人
學校充分發揮黨的政治核心作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決把中央的決策和省市委要求貫徹到學校改革發展中。
學校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制定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實施方案,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院,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推動課程建設與創新。成立黨委教師工作部,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及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隊伍職業能力發展體系日漸完善,連續兩年摘獲全省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培育了一批思政教育活動品牌和精品項目。網絡思政成績突出,易班優課教學活躍度長居全國前列,抗擊新冠肺炎病毒專題學習課群獲評全國抗擊新冠病毒相關知識科普優秀課群。
學校現有兩個省級“三型”黨支部,一個“雙創”標桿院系,獲得省市級各類獎項28項。學校黨委連續兩年在全省高校黨建述職評議考核中獲得優秀等級。
師資隊伍:群賢匯聚 盡顯風采
學校按照“充實隊伍、改善結構、突出特色、引培并舉、激發活力、全面提升”的師資隊伍建設思路,緊緊圍繞學科專業建設,積極探索引進、選拔、培養和用好人才的新機制。近年來,教師總量持續增長,師資隊伍結構不斷優化,教師年齡梯隊逐步合理,高職稱、高學歷教師數量不斷增加,教師隊伍素質整體提高,教師發展成果顯著,形成了一支師德優秀、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為學校內涵式發展與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學校高度重視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實施“百名博士人才工程”,通過實施博士引才計劃、博士培育計劃、博士發展計劃,構建“1+3”博士人才工作格局,并制定了一系列博士人才政策體系。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穩定和發展高素質師資隊伍提供更多的保障,成為廣東省首家實行企業年金制度的同類院校,受到教育部門與社會的高度贊譽。
教學科研:固本強基 深耕細作
學校實施“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政府+企業+高校”三方合作,通過“卓越班”“創新班”“實驗班”定向培養行產學研合作、工學交替等模式。與東莞及周邊企業合作共建立了242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學校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工作。學校現有機械工程、工商管理2個省級重點培育學科,保險學、社會工作、軟件工程和設計學4個校級重點建設學科,累計下達學科建設專項經費534萬元。
學校科研項目立項71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獲資助經費162萬。與56余家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簽訂技術服務協議94項,總經費達到769.82萬元。
校園文化:百花齊放,立德樹人
學校實施內涵式發展戰略,注重培育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品牌。校園文化以服務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以課外學分制度體系為支撐,注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成長、公平成長,充分發揮實踐育人與文化育人的功能,廣泛實施思想引領、素質拓展、權益服務和組織提升行動,形成了學校共青團引領廣大青年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工作新格局,從而打造具有時代特征、地方特色、青年特點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品牌。通過“青年大學習”、“青馬工程”、“校園文體藝術節”、“科技學術節”、“暑期社會實踐”、“攀登計劃”、“挑戰杯”等第二課堂“知行創”品牌項目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鞏固專業知識,展示學生才華,從而構建我校的課外素質培養與提升體系。
這次舉辦的廣東民辦教育成果展,集中展示了我校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展示了我校在社會和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從2004到2020,櫛風沐雨16年,每位城院人都在書寫著與城院的故事。